公司新闻

【涨姿势】 22年前杂志对晶体管的“预言”

22年前《发烧友》杂志对晶体管的“预言”(连载-上)


小编我是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因为本身对音响设备很感兴趣。所以,第一份工作就选择了IAG(国际音响集团)。在这个平台可以看到很多全球尖端音响设备的研发过程,也可以了解到广大用户对设备的评价与建议。对于一个行业新人来说,个人认为这是个很好的开始。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我刚进入IAG(国际音响集团)的时候,看到资料室里面存放了好多古董杂志,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文章的标题感觉到音响设备行业的发展涉及到各个领域,包括电子设备领域,为此特转载一篇我觉得有必要了解的老文章。这应该是每个爱好者或者从业人员都应该了解的历史。因为对历史的了解可以让我们更加看清未来的道路。一股脑地往前冲固然痛快,但走走停停想想才能走的更远。


音频功率放大器是一个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领城,几十年来,人们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无论从线路技术还是元器件方面,乃至于思想认识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回顾一下功率放大器的发展历程,对我们广大音响爱好者来说也许是一一件饶有趣味的事情。




半导体技术的进步使晶体管放大器向前
迈进了一大步


自从有了晶体管,人们就开始用它制造功率放大器。早期的放大器几乎全用诸管来制作,但由于诸管工艺上的一些原因,使得放大器中所用的晶体管,尤其是功放管性能指标不易做得很高

例如,共发射极截止频率Hhfe的典型值为4kHz,大电流管的耐压值一般在30V~40V左右。

这样,放大器的频丰响应也就很狭窄,其3dB截止频率通常在I0kHz左右,大大影响了音乐中高频倍号的重现.再加上功放督的耐压电流和功耗个指标相互制约,制作较大功率的OTL或OCL放大器不易寻到三个指标都满足要求的管子,所以不得不采用变任器精合输出.变压器的相移又使电路中加深度负反馈变得很困难,谐波失真得不到充分的抑制,因此这一时期的晶体管放大器音质是很差的。“还是胆机靓声”,这种看法的确事出有因。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逐渐成熟,大电流。高酣压的晶体管品种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功率放大器采用了无输出变压器的OCL电路或OTL电路  见(图一)


20180419_192848_000.png


最初的大功率PNP管是诸管。而NPN管是硅管,两者的特性差别非常显著。电路的对称性很差,人们更多采用的是图二所示的准互补电路


20180419_192848_001.png


通过小功率硅管Q,与一只大功率的NPN硅管Q复合,得到一只极性与PNP管类似的大功率硅管,降低了电路因对称性差而导致的失真
   
到了六十年代来,大功率的PNP硅管商品化的时候。互补对称电路才得到广泛的应用


元器件的进步使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的技术指标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主观音质评价方面,也改变了过去人们对晶体管功放的看法,无论是在厅堂扩音,电台节目制作还是家庭重放,晶体管功放都被大量地采用,首次在数量上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过了电子管功放。


在商品化的晶体管扩音机中,相继出现了一些璀璨夺目的名机,如JBL 的SA600,Marantz,Model 15 等等


尽管电子管的趸拥仍大量存在,人们毕竟能够比较公正地看待晶体管放大器了,认为晶体管机频响宽阔,层次细腻,与电子管机比较起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而不是简单的谁取代谁的问题



瞬态互调失真的提出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七十年代,功率放大器的发展史中出现了一件最引人注目的事情,这就是瞬态互调失真(Transient Intermodulation )及其测量方法的提出。


1963 年,芬兰Helvar 工厂的一名工程师在制作一台晶体管扩音机时,由于接线失误,使电路的负反馈量减少了,后来却意外地发现负反馈量减少后的音质非常好,客观技术指标较差,而更正错误以后的线路尽管技术指标提高了,音质反而比误接时明显下降。


这一现象引起了当时同一工厂的M?Otala 的重视,之后,他对此进行了悉心研究,于1970年首先发表了关于晶体管功率放大器瞬态互调失真(TIM) 的论文。至1973年,Otala 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就TIM 失真理论发表的论文已经超过20 篇,引起了电声界人士的广泛反响。


瞬态互调失真的大意是这样的: 在直接耦合的晶体管放大电路中,为了得到很小的谐波失真度和宽阔平坦的频率响应,通常对整体电路施加深达40dB~60dB的负反馈,倘若在加负反馈前放大器的开环失真为10%,那么加上40dB的负反馈后,失真即可降低至0.1%,这是电子管功放难以做到的。


晶体管功放由于要施加40dB~60dB的负反馈,所以对一台增益要求为26dB的放大器,它的开环增益就要达到66~86dB


如此高的增益之下引入深度负反馈,电路势必会产生自激振荡,因而需要进行相位补偿,一般是在推动级晶体管的集电极一- 基极之间接接一个小电容C,破坏自激振荡的相位条件,形成所谓“滞后补偿”, 见(图三)

640GO7ZYVA2.png


当放大器输入端输入持续时间非常短的过渡性脉冲时,由于电容C 需要充电时间,所以推动管集电极电压要经过一段时间延迟方能达到最大值,见(图四)


20180419_192848_002.png


显然,在电容C 充、放电期间,输出电压V。将达不到应有的电压值,输入级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反馈电压Vr,因而,在过渡脉冲通过输入级的瞬间,输入级将处于负反馈失控状态,致使输入级严重过载,输出将严重削波(图三a 点),引起过渡脉冲瞬时失真 见(图五)

20180419_192848_003.png


如果过渡脉冲波形上还叠加有正弦信号,输出端还会得到很多输入信号频谱不存在的互调频率成份,这就是TIM 失真


TIM 失真和音乐信号也有密切关系,音量大、频率高的节目信号容易诱发TIM 失真。严重的TIM 失真反映在听感上类似高频交迭失真,而较弱的TIM 失真给人以“金属声”的不快感觉,导致音质劣化。

至今,音响界对于TIM 失真都还有争议,但这毕竟是人们认识的深化,它使后来放大器的设计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更加注重放大器的动态性能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静态技术指标的提高。

上一条: 【涨姿势】 Hi-Fi有性格:世界主流音响风格,谁是你的菜?

下一条: 可以像积木一样拓展升级,玩法多样的组合:Audiolab 8300A/CD

返回列表
  • 微信公众号

  • 微博公众号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航城街道九围新村先歌文化产业园

咨询电话:400-6565-787

公司网址:www.iaggroup.cn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