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内容转载自 StereoNET,由 David Price 撰写,原文标题为《Mission 770 Standmount Loudspeaker Review》,转载仅供音响爱好者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媒体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假设你是一位充满激情的年轻音响发烧友,时间回到1976年。那么,当时你会选择哪一款高端音箱?在 Mission 770 问世之前,你的选择或许比你希望的要更受限。在英国市场,占据主流的是一批“稳重保守”的BBC血统设计——如 Spendor、Rogers、Chartwell、KEF 等品牌推出的音箱,它们有着“音色优雅”的特性。而在另一端,则是一些更为狂放的美式音箱代表,如 JBL、AR 或 Klipsch。哦,当然,还有那款性能依然出色、却早在五十年代末就面世的经典静电音箱——Quad ESL-57。
这些音箱都各有千秋,但如果你当时想要一款别具一格的音箱——既不像英式音箱那样内敛沉稳,又不至于像那些更具“娱乐感”的美式音箱那般失真明显——你该如何选择?答案就是 Mission 推出的那款引人注目的新产品:Mission 770。它由公司创始人 Farad Azima 亲自设计,是首款采用聚丙烯中低音单元的音箱——在当时,这是一个颇具革命性的突破。但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这并不是它唯一值得铭记之处。事实上,我甚至愿意说,它可被视为“现代音箱时代”的开山之作。
首先,我们来快速回顾一下这款1976年的“OG”(original gangsta,原型先锋)——Mission 770。它是一款体积偏大的书架音箱(尺寸为590×300×290mm,重量为12公斤),当时大多数高端音箱采用宽面板设计,它也不例外。但与传统设计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低音反射式结构(reflex ported)。虽然当时市面上很多同级音箱都采用三单元甚至四单元设计,Mission 770 却仅为两单元结构(2-way),这本身就使它在一众竞品中脱颖而出。尽管如此,它仍具备出色的功率承载能力(标称25至200W RMS),阻抗为易于推动的8欧姆,灵敏度更是达到了当时罕见的89dB/1W/1m。其采用的214mm SEAS 聚丙烯共聚物中低音单元相对轻质、响应迅速,使其声音具备良好的瞬态表现和声压输出。同时,它所采用的箱体虽然较薄,却经过良好阻尼处理,能有效避免能量存储,从而带来意外活泼且灵动的声音表现。
这款音箱的中低音单元和箱体设计在当年已属创新,但还有一个设计特点,在历史长河中却被相对忽视了。彼得·科莫(Peter Comeau)——一位在上世纪70年代末活跃于《Hi-Fi Answers》杂志、极具声望的音响评论人——曾解释道,设计师 Farad Azima 对音乐表现的追求几乎到了“传教士般的狂热”,他甚至会拉来杂志编辑参与试听,征求他们对最新分频器调整的意见。当时由 BBC 工程师在 Kings Langley 所做的测量,正好与箱体结构不同构型的试验相结合,而最终的调音阶段,则常常是和当时《Hi-Fi Answers》主编 Paul Benson 或《Hi-Fi News》的 John Atkinson 进行的深夜聆听对话中完成的。
换句话说,Mission 770 的最终“音色调校(voicing)”是经过极其细致入微的精心打磨的。今天听来这或许算不上什么稀奇事,但在 1970 年代中期,这种做法几乎是“离经叛道”——当时音响设计界普遍认为一切声音特性都应该可量化,用示波器或 Brüel & Kjær 频响分析仪就能搞定一切。Azima 当然也没有忽略技术测量的基础功夫,但他将大量时间花在调试这个异常简洁的分频器设计上,只为让这款音箱能尽可能地带来悦耳动人的聆听体验。
而这份努力也得到了丰厚回报,恰逢英国音响媒体逐渐向主观试听为主导的评测风格过渡。直到70年代中期,Hi-Fi杂志中甚至可以看到两到三页的产品评测,关于“声音表现”的内容往往只有短短一段,其余几乎全是密密麻麻的测量参数与图表。但到了十年末期,越来越多的杂志开始摒弃这种“客观至上”的方式,转而尝试用更具沉浸感的文字来描绘产品的真实听感。
彼得·科莫回忆道:“在众多评论中,Paul Benson 在《Hi-Fi Answers》上的那篇评论极具启发性,他用文字描绘出了 Mission 770 音箱音乐性的魔力,在当时众多扬声器中,简直如一缕清新空气。”
彼得正是在 Mission 770 首次发布的那个时代与环境中,站在了这种主观试听写作风格的最前沿。因此,今日他以国际音响集团(IAG)设计总监的身份,竟成为全新一代 Mission 770 的设计者,这也颇具巧合与戏剧意味。他回忆道:“我亲耳听过 Farad 带去 Paul Benson 公寓试听的一些原型机。那时的 Hi-Fi 圈真的非常有趣,因为主观评测的浪潮才刚刚兴起,而我正是最早一批‘跳上这列车’的三人小组之一。那三人正是我、Dave Berriman 以及 Carl Anthony。”
他继续说道:“Mission 770 是一款在‘聆听愉悦度’方面真正实现突破的音箱。我唯一听过能与之相比的,大概就是 Gale GS401a 以及初代 Dahlquist DQ10,但它们都贵得多,而且非常难以驱动。而770 则像是将 Spendor BC1 柔美的中频表现,嫁接上了更有解析力的低频与细致的高频。而它那种充满活力的声音表现——会让你忍不住想站起来跳舞!”
近距离观察
谈到这款全新的 770,彼得表示他“付出了大量努力,以匹配甚至超越原始版本的表现”。如果你仔细查看规格参数,会发现一些颇为“诡异的相似之处”。至少从外观来看,新旧两代产品极为相似。
新版音箱的体积略深、重量明显增加——尺寸为 590×300×322mm,重量达 19.2 公斤——但它仍保留了许多原始设计元素。就像初代一样,它依旧采用两分频(2-way)结构,但配备的是一只专门设计的 28mm 超细纤维球顶高音单元,以及一只 200mm 矿物填充聚丙烯中低音单元。
彼得指出,初代 770 的灵敏度实际上并非 Mission 当年宣称的 89dB,而更接近 86dB——即便如此,在当时仍高于平均水平。而在全新版上,他说明真正做到了 88dB,同时标称阻抗保持在 8Ω,因此依旧十分易于驱动。功率承受规格沿用旧款数值,官方频响为 42Hz–20kHz(±3dB)。首代标示 40Hz–20kHz,但考虑到新款箱体容积明显加大至 38.5 L,这个差异依然值得商榷。彼得补充道:“它的中频活跃、开阔,能让你轻松‘穿透’录音;不过我更想捕捉的是那种纯粹的乐趣与音乐性。”
与过去相比,新 770 的做工更为扎实。值得注意的是,向来在中国生产的 IAG 此番却选择在英国本土制造。箱体出自谢菲尔德附近的 Timberworx——这家公司是多家英国扬声器品牌的供应商。整体外观极具“自觉复古”之美,可选胡桃木或黑色真木皮,前障板则为白色层压板。
新款依旧向 BBC 薄壁箱体技术致敬——利用薄壁结构并配以沥青阻尼块进行质量加载——但更进一步,采用双层三明治结构:高密度 MDF 与刨花板之间以高阻尼胶层粘合。彼得表示,其面板共振“远低于可闻阈值”。箱体内部还设有加强筋,并在内壁敷设声学泡棉与纤维吸音层以抑制驻波。
驱动单元与分频网络
全新的中低音单元采用强悍得多的磁路/驱动系统,以满足现代功率承载与动态范围的要求;不过,它依旧安装在 200 mm 压铸铝盆架 上,并在背面设置了大面积“开窗”,用以降低声波经振膜反射回传所产生的早期反射。
振膜不再是单一聚丙烯材质,而是加入矿物填充,在不过度增加质量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刚性;折环则使用低密度丁腈橡胶,以保证顺畅的活塞运动。2.9 kHz 以上的高频段交由一只全新的 28 mm 阻尼微纤维球顶高音负责输出。与旧款采用纸板导管不同,新版改用一支低音反射导向孔,其进、出口均做了大幅喇叭口扩散处理,以平滑气流、降低风噪。
初代 770 的分频器极其简洁,仅含一只电感以及电阻、电容、电感组合。新款在保留这一设计哲学的同时,为追求更平顺的响应曲线,加入了少量额外元件。彼得透露,最终定型前共进行了 170 余次电路迭代。整机采用最短讯号路径,并选用高规格元件——例如聚丙烯电容与空芯电感。同以往一样,大量的主观聆听测试在量产前反复进行,确保声音表现完全符合设计初衷。
实际聆听体验
就像新款 770 在外观上虽延续了 1970 年代经典的轮廓却又融入了现代气息,其声音表现亦如是。我曾长时间聆听过原始版 770,甚至曾拥有过一对——可以负责任地说,新老两代在声音上确实有着明显的“家族血统”。但与此同时,原型版本中的一些“遗留问题”如今已被彻底解决。归根结底,新款 770 是一款明显更高级的扬声器。
初代 770 拥有一种极具亲和力、热情奔放的声底,音色干净、中频开阔,这种“声音指纹”也被沿用于 Mission 随后的多个系列。而新版在继承这种风格的基础上,拥有更强的框架支撑感与从容不迫的气质。它对音乐类型不挑剔,色染更少,细节更多,动态表现也更加出色。同时,它依旧对节奏具有良好响应,呈现出一种毫不费力、轻松自然的声音特质——这是如今许多“塔式落地箱”难以做到的。
例如,在试听 Human League 乐队那首极具代表性的合成流行单曲《Seconds》时,这款音箱展现出了非常出色的清晰度——那种典型的、干净透明的 Mission 式中频段质感。在这首八十年代早期的精良录音中,新款 770 的中低音单元让我得以深入剖析混音细节。与原版相比,这款音箱几乎完全摆脱了早期聚丙烯振膜常见的那种“鸭鸣”声染——早期聚丙烯单元略带鼻音的特性在此不复存在。相反,这款扬声器现在听起来更快、更紧致、失真更低、色染更少。
在低频部分,这首《Seconds》也清楚展示出新款 770 相较于老版本的巨大进步。那段震撼的合成器低音展现出更快的起止响应,而且不会喧宾夺主——几乎没有拖尾感,反射孔的风噪也极低。这款音箱即使面对大量低频输入时,也不会轻易“轰鸣”失控。
而在频谱的另一端,新高音单元也表现得极其克制有度,即使在播放 Rush 乐队《Subdivisions》这类钹声猛烈的片段时,也不会出现令人皱眉的刺耳感。当然,我并不认为新款 770 的高频是同价位最好的——在我看来,这个头衔应该属于 NEAT 的 Majistra,但 Mission 770 的高频已经相当细致,与其清晰、中性、开放的中频段结合得非常自然流畅。
虽然新款 770 并不是当今最“透明”的扬声器(意即解析极致的那类设计),但它仍然能很好地还原录音中细腻的低电平信息。比如播放 Fleetwood Mac 的《Don't Stop》时,这对音箱营造出生动的录音空间感,色彩丰富、细节繁复,令人印象深刻。
更令人惊喜的是,新款 770 播放这首歌时的表现充满活力、跃动十足——它似乎完全沉浸其中,不费吹灰之力地推动空气,在房间中形成强烈的存在感。这款带有复古外观的音箱不仅具备出色的启停响应,甚至在动态起伏的表现上也异常有冲击力,远超预期。
Grace Jones 的《Private Life》通过这对 Mission 770 播放出来可谓是一种纯粹的享受。这首歌在某些扬声器上听起来可能平淡无奇、甚至显得沉闷无趣,但在新款 Mission 770 上却栩栩如生、情绪饱满。Sly & Robbie 在其中加入了许多微妙的打击乐效果,而这对音箱能够精准把控这些细节,让整个聆听过程高度沉浸、引人入胜。
当然,就极致解析力而言,我也曾听过在这方面表现更优秀的扬声器,但 Mission 770 在音乐感染力和乐趣呈现方面无须任何辩解。比如曲中边鼓敲击与定音鼓低频的冲击力非常震撼,具有鲜明的物理感。这款音箱能轻松应对大动态,在高音量播放时依然保持声音顺滑、结构稳定,没有丝毫毛躁。
总体评价
总的来说,Mission 770 是一对极具愉悦感的音箱。它的声音灵活、细腻、富有表现力,几乎能让你用它播放任何音乐类型都充满乐趣。它拥有良好的平衡性、清晰度和动态表现,能够激发人对音乐的热情。
当然,若你用更加挑剔的耳朵仔细聆听,也可以发现它并不是“完美无瑕”——或许我们该说,它有些地方还不到位。比如,尽管它的声场宽广、能轻松充满整个房间,但在立体声结像的精度以及极低频的延展性上,仍逊色于某些同价位的竞争产品。例如 ATC 出色的 SCM40 就展现出更加深沉、开阔的声底与更明确的空间感。
然而,即便如此,我仍愿意说:Mission 770 更具乐趣。能在 ATC 这样技术高度成熟的扬声器面前做到“更好玩”,这就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结语
尽管全新版本的 Mission 770 在技术层面远超原版,但它却依然保留了初代产品那份令人着迷的魅力。无论你播放哪种类型的音乐,它几乎都能将聆听体验升华为一次值得纪念的“音乐事件”。
它并不是通过添加那些“悦耳但虚假的音染”来营造愉悦感——相反,这对音箱的声音足够干净、通透,能够直达录音本身的真实面貌,然后悄然退场,把空间让给音乐本身。这种“退而不隐”的调音哲学,使得音乐得以自然流淌。
我非常喜欢这款复古风格的扬声器,它不仅外观致敬经典,声音同样散发出新时代的精致气质。它的声音表达里,仿佛能听出设计师 Peter Comeau 的巧思与热情——仿佛他在整个调音过程中也享受其中、乐在其中。
如果你也想“享受其中”,那么,这对 Mission 770,确实值得一试。
——好设计,正该如此。